校友之窗

知行合一 方会其意--徐波采访稿

发布日期:2018-12-07 15:14:47   来源:tcy8722太阳集团   点击量:
 

  口述:徐波(1983届校友)

  采访:纪静丁欣 何一玮 黄子育 张铭奋 王雁鸣

  整理:王雁鸣

  时间:2017年8月11日

  地点:上海市淮海中路98号金钟广场上实集团上海总部

  徐波,副教授,1962年3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曾任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系常务副主任、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等职。现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上海上实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苦为乐 奠基人生之路

  我与立信的缘分始于1980年,立信在80年复校,我是她复校后的第一届全日制学生。我参加高考的那年报考人数达到高峰,录取率跌至当时最低,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都面临着高考落榜的危险,但是立信给予了我们去大学读书的机会。说来惭愧,我在中学时期也算是小有成就,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是两届的上海市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也不错,老师们都对我寄予厚望,可惜我却没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立信虽然不是我最初想要报考的学校,却也给了我另一个学习、成才的机会,使我走上从财经专业的学生到会计学老师再到企业财务高管的人生发展之路。

  立信的复校工作是在潘序伦老先生和顾树桢等几位校友的一再呼吁和努力中完成的。复校是老先生一直以来的心愿,更是要解决当时“文革”以后中国经济百废待兴而会计人才短缺的社会难题。那时学校的老师也大都是文革前(包括解放前)毕业的学生或校友,他们之中有在高校做教授的,也有在企业做总会计师的,我们尊称他们为“老立信”或“老先生”。老师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认真细致勤勉尽职的工作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可以说对我的人生之路影响很大。

  当时国内的大部分高校还是包分配的,但是立信不仅不包分配,也没有助学金补助,每学期还会收取20元的学费,20元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那时候的学习条件很艰苦,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宿舍,所以我们只能借用中学校舍晚上和周六周日走读上课,这跟我们高中时期憧憬的大学生活有很大差别。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都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之余,团委学生会克服困难,自编刊物组织社团举办文艺汇演,也有好多同学们自发组织的课余活动,这些经历比起同龄的朋友们很是独特,有同学喻之谓“月光下的旅行”,今日回想仍记忆犹新。

  机缘巧合 再圆年少理想

  1983年毕业时虽然学校不包分配,但是我们机遇好,恰逢财会人员短缺而立信的品牌响,由于立信更加注重培养实操性人才,立信的毕业生很抢手。在立信学习期间,我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以选择去当时热门的银行、进出口公司和外资企业。但当团委老师问我是否愿意留下来做老师的时候我一口答应了。

  说来也巧,中学时期我的志向便是成为一名教师。少年时期的我调皮贪玩,时常给老师们制造麻烦,但是老师们对我都很耐心温柔,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开始“改邪归正“,之后一路走来,我又遇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帮助我不断成长与进步。所以我认为我也应该选择这样一个职业,去做这样一份工作,像我的老师那样去为人才的培养作一些贡献。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一所师范大学,遗憾的是当时落榜了,没想到机缘巧合,我又得到了做教师的机会。

  几轮面试通过后,我留在立信成为一名专业课教师。1986年财政部所属五所财经院校为解决财经学校师资问题招收师资生,我报考了招收会计专业的江西财经大学。1988年完成学业后我回到立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没过多久便开始独立授课。1997年我评上了副教授,这在当时是立信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学校同龄人中最早评上副教授的。我的职业生涯中,在立信任教的这段经历是最难忘的,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那一段献给了母校。我现在工作中直接接触的不少银行高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政府官员等以前都曾经是我的学生。多年的工作我也得到过不少荣誉,但我最看重的是学生给我的“最敬重老师”这个称号。

  投身实业 学以致用大显身手

  1998年1月我谢绝学校挽留离开立信转向实业工作,确实引起一些议论。因为当时已经是系领导,年龄也不算大,总体发展前景很不错,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我这样坚定地转向实业工作的原因有二。首先是从克服事业发展的短板去考虑,我一直认为传授一门应用类学科而缺乏应用经验,这样不能够培养出应用类的优秀学生,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而我是从学生直接成为教师的,做了15年,不像其他的立信老教师一样从实务工作走上讲台,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块是我的短板;其次考虑到经过系统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工作,对于会计学的理解和体会更深一些,感觉投身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更能有所作为。就这样,我去了华联集团——一家拥有华联商厦、华联超市等知名企业的商业集团。

  有意思的是,为完善法人治理当时上海地方国企的财务管理正要从总会计师制向财务总监制转变,华联集团是首批试点,我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受命起草了公司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不久就受委派去一家上市公司做财务总监。刚到企业工作的时候我还不熟悉这个行业,又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可能并不够实际运用所需,最棘手的问题是,我的起点便是企业高管,如果高管说外行话就很容易失去威信。当时的许多部下也曾在背后议论我听不懂他们所说的术语,这是正常的,就好比一个英语口语成绩很好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交流困难的时候。但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坚持下去,正视挫折,虚心学习。等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后,我原来所掌握的知识、教书15年累积下来的经验便开始发挥作用。2003年我参与筹建了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担任总裁助理兼财务部部长,带领同事们一起搭建了一个基于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新的财务体系。2006年我去百联股份做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针对连锁经营的企业特点,在老总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克服阻力大胆创新建立了以财务资源集约管理为特征、信息化为手段的新的财务管控体系--财务共享中心,这样一个财务管控模式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仍然是先进的。2009年我被提任为百联集团副总裁,负责集团的资产管理和证券事务,在任上,我牵头实施完成了百联集团主要零售企业产权层面的整合。这次重组历时一年,涉及A股B股和H股境内外三家上市公司合并,被中国证监会列为重大无先例。

  2011年时猎头公司向我推荐了上海实业,出于一心想要从事财务工作的初心和自信,我辞去了在百联集团的所有职务到上实应聘财务总监,抛开了体制内的“铁饭碗”。

  信以立志 不忘初心勤恳奋斗

  上海实业是上海国企唯一一家总部在香港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旗下产业多元且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的财务管理对我而言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工作至今我的薪酬被下调过两次,第一次是离开上市公司到百联集团担任副总裁一次性减去了近40%的工资,我欣然接受。我认为公司将我从百联股份的财务总监,调去集团管理资本运作、证券市场,给了我尝试曾经没有接触过的事物的机会。来上实后的2015年因应于国企领导限薪,我的工资又被减去了接近百分之五十,虽然有其他选择,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并不是一个很高尚的人,我也希望我的工资能够高一些,但是在上实集团这样的国际化公司里,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财务工作,可以在这里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这也是一种快乐和满足。2015年经有关单位推荐,我被首席财务官杂志评为当年十大财务总监。

  在立信工作后的第三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看来,青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在我们国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先进组织中不断锤炼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立信的校训伴随了我整个学习和工作生活。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信"字,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信”对于我们财务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从主观上讲,要成为一个自觉自律诚实守信的人;从客观上讲,要成为一个值得被人信任和托付的人。潘老先生说“勿忘立信,当必有成”,我也一直谨记潘老先生的教诲,踏实勤恳的在岗位上完成每件工作和任务。

  立信这几年发展的非常好,我们为母校感到由衷的高兴。当下正处于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变化的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衷心祝愿新的立信能够瞄准时机,引入更多科学新颖的当代理念,大胆创新,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未来财务精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