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窗

皎皎初心印秋月,傲立寒凝发春华--向月华采访稿

发布日期:2018-12-07 15:12:46   来源:tcy8722太阳集团   点击量:
 

  口述:向月华(1983届校友)

  采访:纪静 黄子育 丁欣 何一玮 王雁鸣

  整理:纪静 

  时间:2017年9月20日

  地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向月华,女,1955年3月出生,汉族,籍贯江苏苏州,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市外经贸委副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大盛公司监事长,市国资委总经济师,市国资委副主任。2011年1月起任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10月起任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巡视员,分管预算收益处、财务监督评价处。

  幸得恩师点迷津,立信情缘一线牵

  我与立信的缘分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牵线人”——张栋贻老师,我觉得我的人生成长当中,张老师对我的指点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时至今日张老师的恩情我仍铭记于心并常怀感激,以前每年我都会去探望她至少两次,直至老师去年仙逝。

  我读书时所处的外部环境与现下自主填报志愿自主就业不同,在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我初中毕业后被学校分配去上海财贸学校(现在的外贸学院)财政专业。在那边读了两年,第一年是住校读书的,我们班那时候是试点搞开门办学,课堂就设在市财政局,我们在一分局有一间教室,第二年我们就一边上课一边实习。1974年从学校毕业后我就留在了市财政局。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正规从学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局里对我们是比较重视的,为每位学生都配备了带教老师。我是分在了三分局四所,联系钟表行业的,那时候钟表行业是财政的税收大户。

  1980年立信恢复第一届夜校。立信招考的时候,我开始没有报名。我想,我们72届这一届学生实际上认真读书到四年级就停止了,之后的学习由于文革等社会因素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与课堂教材并不正规,所以我们的基础是很差的。尤其是数学科目,而且工作以后数学就都不涉及了,所以我就没有去报名。就在这个我快要与立信擦肩而过的时刻,我们所里的一个副科长,我们的支部委员张栋贻老师给予了我鼓励和支持,她说:“你们的起点是一样的。你们现在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啊,你必须得去。”我就是在她的鼓励下,我去报名了。

  我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做了以后,无论成功与否,我就觉得不要让自己后悔。既然我报名了,我就要认认真真的去复习。那个时候我们就从有理数的加减法开始复习,一直复习到函数,每天晚上复习到两三点钟,第二天一早再去上班,上班时间就专注于工作。就这样坚持了大概四个月的时间,就去考试了。我考试的时候是不慌的,我就想,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也不是很笨,大多数人能做出了的我也可以,就抱着将掌握的全部做对,不纠结其他问题的心态完成了考试。当时我们分局里面报名考试的有二十几个人,我很幸运地成为被录取的三个人之一,得到了进入立信读书的机会。

  那时候学校每周安排三个晚上的课,从6点上到9点,一共学习了三年。由于我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还要做功课,其实是蛮辛苦的。一套会计作业,老师出题目需要八个小时,我们理解题意再完成功课,需要花很多时间。我有一个习惯,作业从来不抄别人的,每次作业都自己认真完成,每个账本必须亲自轧平,我整个的业余时间全部花在学习上,所以我结婚生子的时间比同龄女生都要晚一些。正因为这段时间的努力,我的知识基础才打得更好,同时也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我们刚考进立信的时候,学历还没有承认,后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在我们快要毕业的时候,教育部门可以承认我们的学历了,但有一个要求,就是毕业前要完成全市统考。最终,我通过了统考,学历得到认可。这件事情也给了我信心,就是让我相信要做的事情,只要自己想做,大多数人能做的事情我一定做得到。我就是抱着这样一份自信,去迎接日后的每一项任务和挑战。

  艰苦奋斗攻难关,心若磐石无转移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财政局三分局四所钟表行业的专管员,在这个岗位我做了八年。有时到月底或年底财政收入完不成的时候,我们就赶快帮人家去打包销售,跑仓库,拉单子,让人家销售多一些,这样我任务就可以完成了。那时候叫“穿针引线”,我们是需要深入到车间第一线的,围绕增产、挖潜、降本和增收节支来做工作,项目都是自己调研以后去发现并抓落实的。

  八年后我调到了市财政局的会计处。每年年末的会计报表都是要从我们处设计出来的,报表里面的每一项勾稽关系都是要自己找的。而且到年底所有的报表集中一起来,加班加点是必须的。我就带回去做,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安顿好小孩,十点以后开始工作,做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家常便饭。想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好家里的生活,能够让自己第二天有条不紊的专心工作。

  在财政局我工作了26年半,叫我离开的时候我是很舍不得的。那年我45岁,从财政局调到外经贸委,担任副总会计师。外经贸委不像其他的工业局,比如说纺织局、机电局,我在财政局的时候跟这些工业局联系比较多,比较熟悉。外贸一直是比较独立的,原来一直属于中央条线的,不参与地方的,包括会计的管理。外贸也有自己业务的特性,这个对我的行业跨度是很大的。这次的调动我的职务是平调,收入却比财政时候少了许多,在财政局的时我是正处岗位,收入一年大概七八万,到外经贸委以后,我是副总会计师,一年零八个月我只发了40280元。另外从行业来说,财政是综合性的,全市各行各业都会有接触,而外贸的话行业就比较窄了。那时候我内心是有点不平衡的。后来我就想,不论怎样,与我下岗的一些同学比,我还有一份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还有一辆专车接送,这么一想我心态就平衡了,就去珍惜它了。我就重新学起来,开始看书,虚心向我们处里的同事请教,不断补充新知识。当时很朴素的想法就是不要被人看笑话。我就想在这个岗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体现自我价值。

  上海国企的改革整体来说是开始较早的,我在外经贸委时也经历了外经贸委的改革,外贸企业的改革落后于工业企业。那个时候我与另外两位同事对于外经贸委外贸企业的改革应该是起主要作用的。外贸以前的日子是很好过的,它有国家分配的配额,把这个配额卖掉可以赚很多钱;在外汇没有并轨的时候,外汇也是有额度的,这个外汇额度也可以卖钱,所以他们改革的主动性不强。但是后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的建立,外贸企业在原来计划经济下的优势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五朵金花(纺织、丝绸、针织、服装、家纺)也不再具备优势,所以我们推动它们改革。我们把丝绸作为试点,努力争取到市领导的支持,企业的业务骨干和国企混合制,业务骨干持股51%,国企49%,这样便不受国企的框架约束,这家外贸企业发展的就很好,到现在也是最好的。外贸企业混合制的改革就从丝绸开始。总的一条,改革是从国有独资向混合制发展,这样就可以发挥管理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主要的一些民生企业是不可以的,另外一个,因为上海的工业也是全国工业的基础,一些关键的东西还是国有控股的,包括汽车、光明和一些粮油、水产等关乎民生的东西都是国有独资的,没有进行混合制,但是下面的我们还是鼓励混合制,通过混合制来调动各方积极性,把各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是改革的主旋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务的变动,我接触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里我想说,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第一要喜欢,因为喜欢了才会用心去做;第二要坚持,一旦选择就要坚持到底,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第三要有自信心,相信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到,这样才能成功,反过来说也不会后悔,因为已经努力过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但这个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远。我觉得我应该设立的目标是要做好现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我从来没有去想过我可以做到今天正局级这个岗位,我就是想既然分配给我这个岗位,我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体现出自己的自我价值,做好以后自己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毋忘立信心感激,信字当头心中留

  咱们的校训就是围绕诚信来说,这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也是咱们会计工作者的基本修养,而诚信是依靠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建立的。在财政局会计处工作时,因为我们有制度的解答权和颁布权,如果有存疑的地方大家都会来找到我们咨询,我便为处里的业务人员立下了一个规矩,凡是来咨询的问题,必须记录在案,有问必有答,能当时回答的当时回答,不能当时回答的请示之后回答,不辜负每一份信任。这样我们就有诚信感,人家对你就有一种信任度。根据记录,如果某一个问题咨询的人很多,便说明我们的文字表达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制度解答。同时,也正是因为大家有问题常来咨询我们,使我们不断去考虑新的问题,快速提高了我们的业务水平。我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是这个岗位造就了我们,但并不是人人在这个岗位上都能做出成就的,这就取决于我们的主动性。那个时候我们会计处在社会上是很有地位的,我很幸福的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几年。这个岗位既锻炼了我,也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个朋友就建立于我凭业务的专长和岗位的优越性去帮助别人,有问必答,建立了做人的诚信。

  现在的我平日里回学校的机会很少,但我对于立信还是很有信心。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想要有所成就,就一定要从小事开始、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倘若没有小事的一步步积累,也不会有之后的成就。我很庆幸自己从事了八年专管员工作,这项工作既让我了解企业,也让我练就了专业的技能知识,为之后的工作做了很好铺垫。一直以来咱们立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比较务实的,功底非常扎实,现在立信与金融学院合并了以后更加有竞争力,也正在向一类高校发展,希望可以将原来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分享到:

相关信息